人物简介:郑英伟,男,汉族,湖北黄石人,公司1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。曾任校南风文学社副会长,获湖北省高校第三十五届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,孝感市“创省级森林城市”征文比赛二等奖、首届“三行情书”大赛三等奖,学校首届“迎新杯”优秀奖、“与祖国同行”读书征文比赛优秀奖等。
诗歌散文大赛有许多,但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却尤为独特。它让一代代年轻人不忘灾难深重的国史,用文字书写血雨腥风中忠诚的呐喊和内忧外患中奋起的壮歌。而第三十五届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的开展更是与以往尤为不同,庚子年,荆楚大疫,国陷于危难中。跟“一二·九”运动中的时代青年一样,我们年轻的90、00后显现出当仁不让的担当,爱国奉献的赤子之心永不褪色。
文学之路,良师相助
郑英伟说,“这次大赛的意义是特殊的,它帮助我们铭记历史,让我们记住近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对祖国的热爱,增强我们对民族的认同感。记忆则是我们对前人最好的尊重。”郑英伟的话正是对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内涵最好的诠释,爱国精神,薪火相承,永不断绝。
郑英伟在第三十五届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中所取得优异成绩,除了其自身的勤奋努力,也还有许多老师的帮助。在交谈中,他不止一次的提到《夜访后湖公园》的指导老师贾平老师,这位在写作道路上对他帮助最大的一位老师。因为郑英伟本身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,并没有很多涉及文学的课程,这让热爱文学创作的郑英伟经常不得不去其他教授文学的老师那里“蹭课”。他说:“写作过程中,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贾平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,以前我常去蹭她的课,她也常不厌其烦地帮我指出我写作上的问题。”
除了老师,郑英伟还表示,在文学的道路上,父母与朋友同样给了他很大的动力。在疫情蔓延的当下,郑英伟自己也有很多感动。“我很敬佩也很感激那些医务人员,是他们冒着自己深陷险境的危险,保障了我们的安全。” 在郑英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思细腻、懂得感恩的少年。
持之以恒,终获成功
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在郑英伟身上也不例外,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书写作。高中时,他就常常抽空在新华书店找一本好书,可以待上一下午。进入大学以后,他有了更多时间与书本待在一起,在图书馆捧着一本书,沉浸在书的世界里,便是他最大的乐趣。兴趣,是他打开创作之门的钥匙。
每一份成功背后,都有着辛苦的汗水付出。郑英伟的写作能力,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,而是他日积月累阅读练笔的结果。郑英伟一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,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,他也会抽空写一篇日记,有时很短,但从未间断。他说:“每天坚持写日记,可以随时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,可保留下自己的灵感,坚持的时间长了,就会有很多的写作素材,对文字的掌控力也慢慢练出来了。”
成功没有偶然,岁月从不成刻意地善待过某人,抓住了的时间才会在你的掌心留下会被铭记痕迹。阅读培养思维,写作锻炼文笔,郑英伟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平白获得的,都源于他自身的热爱与坚持。
以笔写心,以文抒情
郑英伟平时喜欢描写风景,对漂亮的风景情有独钟。获奖作品《夜访后湖公园》的创作中就包含着一段美好的回忆。“有一次黄昏后我去后湖公园玩,在那里逛了很久,逛到星星,月亮都出来了。星星和月亮映在湖面上,柳条被风吹着时不时打在我的身上。当时觉得很安宁,很美。回去后越想就越觉得它美,兴致就来了,然后写下了《夜访后湖公园》。”
在生活中,郑英伟善于发现细小的美好,会记录下他人忽视的点滴。大一的时候,他看见学校图书馆旁的樱花绽开的情景,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樱花,成片的樱花,远远看去感觉就像有人把天上的彩云卷了起来,倒插在青草坪上,这个情景他一直记得。郑英伟喜欢“美”,美好的风景、美好的事物、美好的人,他都喜欢。他最喜欢李商隐,正是因为他的诗中对“美”的描写。这次大赛的主题,他也是以“美”来理解的。“盛世芳华”,盛世之美体现在风景上,也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感知上。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对“美”的独特追求,他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。
于郑英伟而言,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让他的创作再次得到了认可,就像曾经的“一二·九”诗歌散文大赛的获奖者杨璐和邹卫星说的那样,“这个比赛让更多的学生,了解到了现当代诗歌,也让更多喜欢创作诗歌的学生,得到了认可。”郑英伟便是其中之一,这个比赛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,在创作这条路上不断走下去,让更多的人,从他的文字中,见他所见,体会到“美”。
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期,大家都不能到门外,欣赏那些美丽的风景。但是却有许多像郑英伟一样的作者,将外面最美丽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,用一个个文字记录了下来,让更多的人可以从文字中,看到外面的世界。在疫情期间,文学作品给予了人们足够的精神食粮,让人们被疫情扰乱的心,在文字中,寻得宁静,看到希望。
(执笔:见习学生记者 邓小可 周小语)
(学生记者团供稿)
(编辑:陆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