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医治病人,我为人民建医院!”
——负笈前行,征战雷神山
个人简介:李康华,公司2014级城市建设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,中共党员。在校期间,多次获得学院“综合一等奖学金”、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和“优秀学生干部”、“优秀团干”、“三好学生”、“优秀青年志愿者”等荣誉。军训期间被评为“军训标兵”。校园文化节期间,获得“第三届校园文化节微电影大赛二等奖”、“第五届校园文化节微电影大赛二等奖”。班级里,曾担任班级班长一职,带领班集体多次获得“优秀先进班集体”、“团组织生活最佳组织奖”等荣誉。院系里,曾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及院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现就职于中建三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。
2月3日的夜晚,寒风肆虐地宠幸着荆楚大地。当列车安全抵达江夏区时,他,终于松了一口气……
临行前一家人的微信群里的聊天内容仍历历可见。“虽然我只有你一个儿子,我也舍不得你去!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全,人民的幸福,爸爸相信你会挺身而出的!”带着父母的不舍与支持,李康华踏上了抗疫的最前线。
李康华出身医护世家。村子里,父亲是村医,负责家乡当地的公共卫生工作,医治病人,救死扶伤。家里,父亲是他的启蒙人。父亲从小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让他对医生职业有了别样情怀。“疫情爆发后,父亲更为繁忙。深入每家每户查体温、追踪外来人员、登记表格……”李康华回忆道。看着年入半百的父亲还在为战胜疫情奋战,李康华毅然决定报名参加公司援建雷神山的志愿号召。
“时我灼胆所至处,乡笛留风皆赤诚”。是列车出发前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、是父亲时而投来的欣慰目光、更是身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他义无反顾和勇往直前。列车缓缓驶向武汉,他的心也愈发坚定。
在全国疫情抗击战主战场的武汉,位于江夏区的雷神山医院是武汉启动建设的第二家专门医院。随着疫情的发展,6天时间里,雷神山医院的规划总建筑面积3次增加,从5万平方米增加到7.99万平方米,床位从1300张增加至1600张,总体规模超过2个火神山医院,但工期却与火神山相当。为了解决物资和人员紧缺,承建方中建三局广发“英雄帖”,多个兄弟单位的志愿者们火速驰援,包括李康华在内的20余名深圳分公司的志愿者们与上万名建设者们一道,成为了“汪洋大海”中的“一滴水”。
李康华前期负责ICU重症监护室内隔板安装,后期则负责感染一科二病区板房安装工作。这两项任务完成质量的好坏,直接关系到患者集中收治后是否能够顺利切断传染源,进而控制疫情传播。作为一名建设管理人员,李康华不敢掉以轻心,他对手下十几个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时刻关注着。从开始到结束,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检查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由于施工现场场地限制,雷神山项目材料繁多、堆放散乱,李康华与其他20余名建设管理人员一起担负起了材料转运工作,劳动力不足,自己扛;打胶封堵量大,自己上……他明白,唯有争分夺秒才能为现场的施工人员准备充足的“枪支弹药”,为准时准点交付提供有力条件。
在雷神山建设工地,时间被压缩到极致,工期的压力是以小时计算的。每天李康华和其他建设管理人员碰头安排任务,协调资源。“我们常常从早上七点多工作到第二天八九点,或从下午三四点工作到第二天九十点。有时凌晨两三点才睡,第二天七点左右就起来,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。”即使在间隙的午休时间,他也不敢放松,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往来穿梭,逐个检查施工质量。夜晚,施工现场灯火通明,工人们加班加点,他与战友们一起挑灯夜战……李康华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着。
除了工期的步步紧逼,李康华还时刻面临着感染病毒的威胁。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只要是人群聚集之地,风险便无处不在。每次吃饭,在进入雷神山医院的“万人食堂”前,他和其他工人们都必须脱帽接受体温检测。“食堂内部没有椅子。‘排好队,吃饭不许说话,吃完立即离开’的喇叭声时刻循环着。正是因为这样,食堂里就餐的人员一天比一天更加的平静有序。”为了大家的安全和节省更多时间,李康华常常将饭菜带到施工现场或者黄家湖畔吃。
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。经历了持续的轮班鏖战,2月8日,雷神山医院成功正式交付使用,收治了首批患者。李康华及全体工人们用“中国速度”与疫情赛跑,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。
2月14日,寒潮来袭,李康华终于回到了家乡,来到叔叔家的一间空房子进行隔离。夜里,回想起父亲的嘱托,李康华舒心的笑了……青山一道,同担风雨,今朝归来,春日定可期!
疫情考验着我们,但我们也抗争着命运。始终铭记: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,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
(学生记者:陈娟娟)
(编辑:刘璐)